蜈蚣陣,又稱「百足真人陣」,由多塊長片木板串接而成,但可左右活動,木板上設有座椅,一般是36席,最多是108席,由數十位打扮成民間故事或歷史小說中人物的孩童們,依序坐在椅上,蜈蚣頭與蜈蚣尾另請糊紙師傅製作。傳統蜈蚣陣的行進方式,是由多位壯丁用肩膀力量扛抬,在田間或村內緩慢前進,從遠處望去景象十分壯觀。
參與蜈蚣陣的孩童,年紀通常是5到12歲之間,每位孩童必須穿戴花花綠綠的戲服,但是只需端坐其上,不用表演任何技藝。由於根據流傳在民間的習俗,參與蜈蚣陣的孩童可得到平安、健康與智慧,因此父母們多半趨之若鶩,而其中蜈蚣頭與蜈蚣尾更是眾人極力爭取的席位。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,主辦的廟方便採取擲筊的方式,意思是由神明來決定,當結果揭曉後,中選者則須繳交一筆費用給主辦者,當作奉獻給神明的香油錢,幸運獲得蜈蚣頭尾寶座的人,所需繳交的金額也比其他人高出許多。
在台灣民間信仰中,蜈蚣陣具有驅邪除魔、祛災保境、開路解厄的法力。蜈蚣陣在開陣之前,必須先由道士開光點眼,賦予法力,刈香遶境當日並作為隊伍先鋒。首先,蜈蚣陣繞行廟埕3圈,之後帶頭按照預定路線遶境,遶境結束後,還須將頭尾火化,以表示回天庭交差。 相傳蜈蚣陣是王爺的部將。有一年福建某地居民準備興建廟宇供奉王爺,沒想到動土時驚動了蜈蚣精,地方上從此不得安寧,王爺廟也無法如期完成,王爺盛怒之下,施展法力收服了蜈蚣精,蜈蚣精因此成為王爺的部將,時常代表王爺出巡,後來終於得道升天,成為「百足真人」。
蜈蚣陣除了以浩浩蕩蕩的隊形引人注目之外,穿著戲服化著濃妝的稚齡孩童們無疑是另一個視覺焦點。父母必須一大清早帶著孩子,到主辦的寺廟化妝並穿好戲服。為了避免年齡比較小的孩童不慎摔落,當他們在椅座上坐定位後,會以布條將身體捆綁於椅背,椅背上另外架設一把遮陽傘,以避免孩子受到日曬雨淋,座位前方還放著裝滿零食飲料的謝籃。
當陣頭開拔後,起初孩子們都興致高昂,但陣頭遶境範圍通常涵蓋好幾個村莊,時間相當漫長,不耐久坐的孩子們多半開始歪著頭打起瞌睡,有的甚至開始哭鬧,一路隨行的父母只得想盡辦法盡量安撫。 天真無邪的孩童百態,替蜈蚣陣增添了不少趣味,但並未減損其所具備的神聖性。蜈蚣陣預定經過的沿線住家,多半慎重其事的備好香案祭拜,道路中央或陣頭預定休息地,則見信徒們依序匍匐伏地,有人還拿著家人的衣服,預備稍後蜈蚣陣經過時,讓蜈蚣陣由身體上跨過。據說這種「鑽蜈蚣陣」的習俗,可以消災解厄,或者觸摸蜈蚣頭也可達到相同功效。
蜈蚣陣多出現在台灣西南沿海鄉鎮,特別是台南縣的廟會祭典中,例如西港鄉慶安宮大刈香、學甲鎮慈濟宮上白礁或大刈香、佳里鎮金唐殿大刈香等等,皆以蜈蚣陣作為陣頭遶境的開路先鋒。地方廟宇會各自籌組蜈蚣陣以參與盛會,主辦祭典的主廟也會自組陣頭,各陣皆各有其特色。西港慶安宮蜈蚣陣以悠久的歷史,遠近馳名;為了配合「唐太宗出巡」的故事主題,陣中人物皆是唐朝的忠良義士和文武百官。後社集和宮蜈蚣陣是學甲慈濟宮的固定班底,也是目前少數維持用人力扛抬的蜈蚣陣。固定參加佳里金唐殿大刈香的寧安宮蜈蚣陣,其108節的長度,為全台之最。其他參與定期刈香廟會的蜈蚣陣,還有土城聖母廟蜈蚣陣(參加台南市土城聖母廟大刈香)、麻豆五王廟蜈蚣陣(參加台南縣麻豆鎮代天府大刈香)、關廟上帝壇蜈蚣陣(參加台南縣關廟鄉山西宮遶境)、佳里番仔寮蜈蚣陣(參加台南縣佳里鎮番仔寮應元宮遶境)、茄定金鑾宮蜈蚣陣(參加高雄縣茄萣鄉下茄萣遶境)等。 目前大部分的蜈蚣陣都已改為裝輪推動,佳里、西港等地更以曳引機帶動蜈蚣陣前進。此外,自從1987年起,後社集和宮與關廟上帝壇兩團蜈蚣陣開始受聘至各地參與遶境後,蜈蚣陣有逐漸普及化的趨勢。
有鑑於蜈蚣陣是流傳於台灣民間已久的特殊宗教活動,台南縣已有不少國民小學將蜈蚣陣列為鄉土教材的內容,教學方式著重於學生的主動觀察,希望藉此增強年輕一代對鄉土文化的瞭解與認同。
本單元文字出自於遠足文化出版之「台灣的藝陣」 http://www.mdnkids.com/folk/index5.asp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